参见:1920年代中國
苏联对北伐的态度
编辑
1920年代,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最大威胁始终是日本,因此从中国各路势力中寻找反日派系并大力扶持,是苏联外交的核心。在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,各路军阀中,奉系和皖系残余是亲日派,直系军阀与日本关系最差但其同时对苏联也颇为冷淡,政治倾向亲英美。因此,此时苏联的扶植对象是北方的冯玉祥和南方的汪兆铭、蒋中正(国民党内高层最反苏的许崇智、胡汉民因廖仲恺被刺案已被迫下野),积极参与筹备国民政府北伐。1925年10月10日,江浙军阀孙传芳(直系)联合皖、赣、苏、闽组成五省联军起兵反奉,并邀同为直系军阀吴佩孚出山,吴通电受14省拥戴就任讨贼联军总司令起兵讨伐奉系张作霖。这一事件使苏联对北伐态度逆转,接替鲍罗廷担任联络的季山嘉表示强烈反对北伐。蒋中正对苏联的态度变化大感意外,但他并不了解,季山嘉的态度实际上是莫斯科的意见。因为全力策划反奉战争的莫斯科担心广州国民党发动北伐,会使南方军阀吴佩孚、孙传芳腹背受敌,从而使反奉战争半途而废,最严重时甚至可能逼迫直系奉系军阀合流共同对抗北伐军。因此,刚一听说国民党有北伐计划,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就明确告诉其在中国的代表称:“我们强烈谴责北伐。”[5]。
中國共產黨對北伐的态度
编辑
中國共產黨支持和积极配合在廣東的國民政府准备北伐[6][7]:256-257[8][9][10][11]。1926年2月,在北京,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[12]:41。1988年出版的《陈独秀年谱》称陈独秀违反中共中央1926年2月北京特别会议支持北伐的决定,同年7月发文反对北伐[7],1990年代起有学者對此提出反对意见,列出证据认为总的来说陈独秀是赞成北伐的[9][10]。北伐正式开始之前,经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命叶挺筹建的以中國共產黨党员为主为骨干、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,在1926年5月就已与军阀吴佩孚部交战;是年7月北伐正式开始之后,该部所向披靡,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立下战功,击溃吴佩孚主力;在攻占武昌城之役中再建战功,致该部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“铁军”。[12]:41[13][14][15]
誓師北伐
编辑
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: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
唐生智在省內鬥爭中兵敗退入湖南省南部,畏懼與他鬥爭失敗的趙恆惕和他的湖南軍閥親信們會推翻其統治。1926年5月,湖南代理省長唐生智歸附國民政府[12]:41。在與廣州政府磋商同時,唐生智也開出條件,拒絕湖南系將領指揮的國民革命軍部隊支援,他主要擔心的是在湖南省內戰中兵敗被逐出的譚延闓(國民革命軍第二軍)與程潛(國民革命軍第六軍)會趁機回省威脅其地位,最後國民政府妥協,以廣西人為主的新桂系以及其核心戰力—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作為增援唐生智部隊。同月,國民革命軍第四軍(軍長李济深)獨立團葉挺部挺進湖南,第七軍下轄之第八旅一部由桂林馳赴衡陽,揭開北伐戰爭的序幕[2]:31。至5月12日,第15團已抵達湖南衡陽市與唐生智部隊會師。
獲得北洋政府作為後援的湖南省軍閥部隊並未坐視其發展。吴佩孚在1926年4月任命葉開鑫為“討賊聯軍湘軍總司令”,进攻唐部[2]:31。並從它省軍閥中撥出萬餘部隊以“護湘軍”之名協助葉。在湖南省內與葉開鑫結盟的實力派軍閥,包括了湖南陸軍第一師(師長賀耀組)、湖南陸軍第二師(師長劉鉶)。在先遣隊與第八軍會師後,唐生智指揮反攻,並擊敗了護湘軍部隊—江西軍閥唐福山,使葉開鑫殲滅唐生智部隊的企圖受挫。至5月28日,第8旅已全軍進入湖南省。該旅隨後增援何鍵指揮的湖南陸軍第1師,在金蘭寺戰鬥擊退鄒鵬振與賀耀組的聯軍,使唐生智在湖南省最後的據點暫時解除危機。唐生智在6月2日正式接受廣州國民政府收編,其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,唐生智本人出任北伐軍中路軍敵前總指揮。
1926年6月5日,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[12]:41。同日,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,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、組織部長、軍人部長、政治委員會主席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;7月1日頒布北伐動員令[3]:547。7月4日,在广州,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《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》,陈述向北洋政府發動北伐的理由,其中提到:「統一政府不成立,則外禍益烈,內亂益甚,中國人民之困苦,亦將如水益深,如火益熱,中國人民將無噍類矣。」
6月初,第八軍第1師朝湖南省東部湘鄉市出兵、第2師朝中部的湘潭市進軍、增援的第四軍與第8旅則朝東部的醴陵市發兵。由於吳佩孚支援的護湘軍戰意不強,而湖南省軍則戰力不足,在7月份先是賀耀祖投降,隨後第四軍在泗汾鎮與鐵河口再次擊敗以護湘軍。北伐軍在7月11日攻佔長沙,並持續朝湖南省北部推進。隨著北伐軍的推進順利,在湖南省西部盤據的貴州軍閥袁祖銘於8月接受了廣州國民政府的收編,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、國民革命軍第十軍。
1926年7月9日,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;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[12]:41。9月,蔣介石正式誓師,稱:一必與帝國主義及軍閥決戰,二求與全國軍人一致對外共同革命,三使革命軍結合國民共負責任[3]:547。在蘇聯顧問幫助下,決定採取集中兵力行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,首先殲滅吳佩孚軍,然後消滅孫傳芳軍,最後消滅張作霖軍[12]:41。初期策略是:一為聯絡馮玉祥國民軍及山西閻錫山牽制張作霖奉軍,二為聯絡川黔軍牽制吳佩孚、唐繼堯,三為中立孫傳芳,四為以8萬人、軍餉5百萬於3個月內佔領武漢[3]:547。國民政府以兩廣為基地,以主力進軍湖南省[12]:41。北伐軍兵分三路:第四軍及第七軍各約半數共3萬人由兩廣入湖南省,會第八軍2萬人主攻;第二軍、第三軍及第六軍共3萬人入江西省助攻;第一軍另一半由廣東省東部伺機攻福建省[3]:547。北伐初期反帝國主義運動,以英國為第一對象,日本初持靜觀態度,蔣亦曲意聯好[3]:576。
进軍湖南、湖北
编辑
北伐军在准备进攻武昌的阵地前
1927年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國租界
1926年6月初,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第八旅分別在渌田(今湖南安仁北)和金蘭寺等地擊潰葉開鑫一部,雙方對峙於淥水、漣水一綫[12]:41。陈铭枢部与张发奎部分别由高州和琼崖两地开拔援湘。7月上旬,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師、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及第七軍、第八軍分別在安仁、永豐(今湖南雙峰)地區集中後,分路并進[12]:41。第四軍克醴陵,第八軍三個師佔湘潭,另兩個師和第七軍一個旅攻寧鄉[12]:41。7月11日,國民革命軍進佔長沙,迫葉開鑫部退守汨羅江北岸。8月12日,國民革命軍召開軍事會議,決定以第四軍、第七軍、第八軍直取武漢;國民革命軍第二軍、國民革命軍第三軍集結醴陵、攸縣,對江西警戒;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、第二師為總預備隊,隨主力跟進[12]:41。8月19日,第四軍攻克平江,向通城進擊;第七軍佔領浯口,向羊樓司進發[12]:41。8月22日,第八軍攻克岳陽[12]:41。葉開鑫部萬餘人退據粵漢鐵路上的要隘汀泗橋,吳佩孚急調一個混成旅和一個團馳援,企圖憑險固守[12]:41。8月26日,国民革命軍第四軍六個團發起攻擊,激戰一晝夜,不克[12]:41。吳佩孚親臨督戰,下令“退卻者殺無赦”,雙方互有勝負,湖北汀泗橋幾度易手。8月27日,張發奎親督三十五團,和葉挺獨立團迂迴吳軍側後,突然猛攻,佔領汀泗橋。吳軍前後受攻擊,退守賀勝橋[12]:41。吳佩孚親率兩個師增援[12]:41。
8月30日,国民革命軍第四軍、第七軍與吳軍展開激戰,第八軍首先攻入吳軍陣地,其他各部隨即擴大戰果,取得賀胜橋大捷。吳軍退守武漢[12]:41。9月1日,第四軍、第七軍逼近武昌,9月3日、9月5日兩次攻城不克,遂封鎖圍困[12]:41。這時,漢陽守軍一個師起義,吳佩孚率一部退往河南信陽。第八軍9月6日進漢陽,9月7日佔漢口,主力乘勢進佔武勝關[12]:41。10月初,武昌守军曾两次突围失败。10月8日,守卫城南的吴俊卿第三师准备投诚,10月10日,他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[16]:238。当日,葉挺獨立團首先攻佔蛇山,国民革命軍占領武昌,二萬多守軍全部被殲[12]:41。生擒劉玉春、陳嘉謨,至此吳佩孚在武漢軍力被全部消滅[17]:12。
進攻江西
编辑
8月下旬,孫傳芳見吳軍瀕於崩潰,決定從江蘇、浙江、安徽調兵十萬,會同駐江西部隊兩萬餘人,向南潯鐵路沿線和江西湖北邊境集中,企圖截斷武昌至長沙鐵路,攻取湖南、湖北[12]:41。蔣於擊破吳佩孚後,決進取江西,兵力約5萬人[3]:550。9月1日,北伐軍總司令部下令,三路進攻江西[2]:32。在江西南部,第二軍第五師和第五軍第四十三團協同第十四軍獨立第一師,從南雄、汝城等地出發[2]:32;攻佔贛縣(今贛州市)後,沿贛江北上。在江西西部,第三軍第七、八、九師和第二軍第四、六師主力出醴陵、萍鄉[2]:32;連克宜春、萬載、分宜,在新喻(今江西新余)與孫軍激戰後,分別向高安、樟樹(今樟樹市)進發。在江西西北部,第六軍第十七、十九師和第一軍第一師出通城、瀏陽[2]:32;先後攻佔修水、銅鼓、高安[12]:41。9月19日第六軍第十九師乘勢攻佔南昌,遭孙军反撲,加之增援的第一軍第一師又在牛行(今屬南昌市)戰敗,乃於9月24日退向奉新[12]:41。蒋加派援军2万人。
10月上旬,第二軍主力攻佔樟樹、豐城,第三軍殲滅孫軍一部於南昌西山萬壽宮地區;由湖北東南部進入江西西北的第七軍,在箬溪重創孫軍一個師後,攻佔德安,形成了圍攻南昌的態勢[12]:41。由於孫軍回師救援,國民革命軍各軍又未協同,德安得而復失,第六軍攻永修失利,第三軍在牛行、樂化受挫。這時,第二軍和第一軍第二師冒然第二次進攻南昌失利,被迫於10月13日撤退[12]:41。南昌又为孙军夺回。國民革命軍吸取教訓,決心集中兵力先破南潯鐵路之敵,爾後再圖南昌,並調第四軍由湖北入江西[12]:41。10月20日,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在第二軍配合下攻克臨川(今撫州),截斷江西福建通路[12]:42。10月,蔣下命令進入福建部隊,攻破周蔭人主力後,調往江西參戰;先後攻克樟樹、豐城、建昌、德安、永修、撫州,孫傳芳乞和,蔣拒絕[17]:12。11月2日开始第三次进攻南昌。第七軍再克德安,第四軍攻佔馬回嶺,兩軍又在德安南面的九仙嶺擊潰孫軍兩個師,截斷南潯鐵路[12]:42。11月,攻克九江,南昌守軍負嵎頑抗,蔣親臨督戰攻克,孫傳芳在江西軍力被全部消滅[17]:12。永修、樂化等地孫軍潰逃,在滁槎附近被殲一萬五千人;11月8日,國民革命軍攻佔南昌,殲滅守军萬餘人[12]:42。蔣通電各省促人民自決[17]:12。孙军殘部敗退安徽南部及江蘇浙江一帶[12]:42。孙军大溃,精锐尽丧,为北伐以来规模最大战役[3]:550。
佔領福建
编辑
孫傳芳軍駐福建的五省聯軍福建總司令周蔭人部四個軍三萬餘人,為策應江西作戰,進軍粵東,試圖將国民革命根據地連根拔除。然而消息於進軍前已透露[18]。
1926年9月,蔣命令潮汕部隊進攻福建[17]:12。10月上旬,攻佔廣東蕉嶺、松口、饒平等地[12]:41。由於周蔭人於直隸出生,對閩系來說是客軍而非地主,因此国民革命军第一軍軍長何應欽決定主動出擊擊潰其主力,同時蔣中正也派遣李大超前至閩軍中收買分化[19]。10月中旬,何應欽整合廣東保安團與黃埔軍校在學生作為防禦主力,第一軍第三師譚曙卿則作為攻擊矛頭,於10月9日和第十四師主力進襲擊周部後方,佔領永定,然後回師松口;此時,周部第二軍兩個師在蕉嶺起義,並配合作戰,殲滅周部第三軍[12]:42。由於周部於福建之風評不佳,在永定戰鬥之役遭受国民革命軍與城內民眾的聯合夾擊崩潰,僅帶少數侍衛逃出。是日,第十四師馮軼裴則於擊潰閩軍劉雲峰旅。此役国民革命軍俘虜4,000人,繳獲4,000餘支槍械與十多門火炮。周部第四軍和第二軍殘部退往長汀[12]:42。10月13日,第一軍於梅縣鬆口戰鬥擊潰劉俊、李寶珩旅,在不到一星期,周蔭人主力已損近半。受此影響,曹萬順與杜起雲兩旅於10月17日接受國民政府收編建議,倒戈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。何應欽則升任為國民革命軍東路總指揮,揮軍福建。10月下旬,第十七軍由上杭沿汀江兩岸向北推進,在由江西入福建的第十四軍第二師配合下,相繼佔領龍溪、晉江、莆田、永泰,逼近閩侯[12]:42。
蔣令入閩部隊在攻破周蔭人主力後赴贛參戰,先後攻下樟樹、豐城、建昌、德安、永修、撫州。11月,先後攻下漳州、泉州,福建全境平定[17]:12。12月初,自江西東部入福建的第二軍第六師進佔建甌,切断福建、浙江孫軍的聯繫[12]:42。駐福建海軍第一艦隊起義,於12月2日決定接受廣東國民政府改編。周部駐閩侯一個旅投誠,國民革命軍於12月9日佔領閩侯,周部退往浙江[12]:42。東路軍於12月間占領福建全省,向浙江挺進。
攻取南京
编辑
主条目:南京事件 (1927年)
行进至上海附近的北伐军
孫傳芳連遭失敗,求援於奉軍。張作霖企圖乘機奪佔孫、吳的地盤,幾一部接防江蘇、安徽北部,一部入河南增援吳佩孚[12]:42。孫傳芳收集殘部八萬餘人,分佈在滬寧鐵路、滬杭鐵路沿線和安徽南部地區[12]:42。1927年初,國民革命軍為肅清長江下游之敵,分三路進軍[12]:42。中路軍(分江左軍和江右軍)分別由湖北、江西沿長江向安徽、江蘇推進,主攻南京;東路軍由福建、江西分路入浙江,進軍淞滬,助攻南京;西路軍由湖北入河南,鉗制北面之敵[12]:42。1月上旬,東路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在富陽遭孫軍一部反擊,退至衢縣(今衢州)[12]:42。1月27日,第一軍協同第二十六軍反擊,在龍游附近擊潰孫軍,2月上旬,進佔金華、蘭溪,繼而在桐廬和富陽擊敗孫軍,2月18日佔領杭縣(今杭州)[12]:42。2月底,國民革命軍占領浙江全境。3月上旬,東路軍開始進攻淞滬,至3月20日,一部經太湖以西進佔武進(今常州),截斷滬寧鐵路,主力連克松江、吳縣(今蘇州),逼近上海[12]:42。3月21日,中國共產黨上海區委員會決定於當日把工人罷工轉入工人武裝暴動。計其武裝:手槍二百五十支、手榴彈二百枚。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,激戰兩天一夜佔領上海後,東路軍才開進市區[12]:42。中路軍(第二军、第六军)的江左軍由湖北東部向懷寧(今安慶)挺進,孫軍陳調元、王普等部相繼起義,懷寧不戰而下。中路軍的江右軍從江西境沿長江南岸東進,相繼攻克蕪湖、當塗,3月23日佔领南京[12]:42。3月24日南京事件发生,造成英国2人,美、法、日、意各死1人。美国受伤3人,英、日各2人受伤。蔣拒絕孫傳芳求和。3月底基本消滅北洋軍閥吳佩孚、孫傳芳軍隊[20]:47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