悬索桥,又名吊桥。悬索桥是以承受拉力的缆索或链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,由悬索、索塔、锚碇、吊杆、桥面系等部分组成。悬索桥的主要承重构件是悬索,它主要承受拉力,一般用抗拉强度高的钢材(钢丝、钢缆等)制作。由于悬索桥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,并具有用料省、自重轻的特点,因此悬索桥在各种体系桥梁中的跨越能力最大,跨径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。

Q2

原理是什么?

悬索桥中最大的力是悬索中的张力和塔架中的压力。由于塔架基本上不受侧向的力,它的结构可以做得相当纤细,此外悬索对塔架还有一定的稳定作用。

悬索桥的构造方式是19世纪初被发明的,许多桥梁使用这种结构方式。现代悬索桥,是由索桥演变而来。适用范围以大跨度及特大跨度公路桥为主,当今大跨度桥梁全采用此结构。是大跨径桥梁的主要形式。

Q3

悬索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?

悬索桥的历史是古老的。早期热带原始人利用森林中的藤、竹、树茎做成悬式桥以渡小溪,使用的悬索有竖直的,斜拉的,或者两者混合的。婆罗洲、老挝、爪哇原始藤竹桥,都是早期悬索桥的雏形。不过具有文字记载的悬索桥雏形,最早的要属中国,直到今天,仍在影响着世界吊桥形式的发展。

远在公元前三世纪,在中国四川境内就修建了“笮”(竹索桥)。秦取西蜀,四川《盐源县志》记:“周赧王三十年(公元前285年)秦置蜀守,固取笮,笮始见于书。至李冰为守(公元前256—251年),造七桥”七桥之中有一笮桥,即竹索桥。可见至少在公元前三世纪,我国已经记录了竹索桥。

早在公元前50年(即汉宣帝甘露4年)已经在四川建成长达百米的铁索桥。1665年,徐霞客有篇题为《铁索桥记》的游记,曾被传教士Martini翻译到西方,该书详细记载了1629年贵州境内一座跨度约为122m的铁索桥。1667年,法国传教士Kircher从中国回去后,著有《中国奇迹览胜》,书中记有见于公元65年的云南兰津铁索桥。

可见,中国古代的悬索桥是独创发明并领先的。

如何来形容“悬索桥”那就是👇

好啦

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了

希望你喜欢这次轻松愉快的科普之旅。

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悬索桥

或者其他神奇建筑的问题

记得留言告诉我们哦

关注小编了解更多知识🚀

素材:深圳交通设施处、百科知识

动图来源:soogif

编辑:深圳交通设施处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